1987年初提出開始了鈦非真空燒結時對金剛石工具胎體的改性研究。
研究目的是改善胎體對金剛石的粘結強度,降低胎體金屬與金剛石的接觸角,最終提高鋸片的切割壽命和切割效率。
近期,對鈦在粉末冶金制品中非真空合金化進行了一系列較為深入的研究,并且不斷地改進和完善。
目前國外發(fā)達國家的鈦制品和鈦合金化制品主要有下述幾種方法:
1.真空燒結。
2.電火花燒結。
3.熱等靜壓燒結。
4.預先在金剛石表面進行鈦金屬化,采取的手段有干法鍍鈦,離子法化學反應沉積非金屬鈦化合物,高真空下進行離子濺射和磁控濺射等,然后同金屬粉混合后繞結,以提高金剛石與胎體合金的可焊性。
上述方法皆因設備復雜,昂貴,給大范圍推廣帶來困難,為此,東歐一些國家采用非真空燒結含TiH2制品,通過繞結過程中的脫氫反應達到鈦合金化的效果。
國際上采用的方法,國內均有,只是范圍更小,推廣更加困難,部分單位雖然也在金剛石工具胎體中引入一定量的鈦,但因缺乏系統(tǒng)研究,加進的鈦因氧化等原因起不到合金化的效果。